明朝茶葉進入貿(mào)易期
【資料圖】
明嘉靖版《福寧州志·食貨·貢辨》載:“芽茶84斤12兩,價銀13兩2錢2分;葉茶61斤11兩,價銀1兩4錢7分9厘?!备6Φ牟枞税阎圃彀缀零y針的芽茶收購價格與制造葉茶白牡丹價格區(qū)別開來,且在志書上體現(xiàn),這段關(guān)于茶葉價格的記載,更好的證明了茶葉在此之前已進入貿(mào)易時期。
明代謝肇淛《太姥山志》全書共三卷,成書于1609年。志中有多處關(guān)于太姥山產(chǎn)茶的記載?!疤蜒?,在太姥山下,西接長蛇嶺,居民數(shù)十家,皆以種茶樵蘇為生?!薄鞍左桠帧谀ο龇灞?,有徑路可達……凡五里許始至;前后百畝皆茶園?!备6Τ霈F(xiàn)大片茶園,說明制茶已規(guī)?;?/p>
陸應(yīng)陽《廣輿記》載:“福寧州太姥山出名茶,名綠雪芽?!敝芰凉ぁ堕}小記》載:“太姥山茶,名綠雪芽?!本G雪芽就是現(xiàn)在太姥山上鴻雪洞旁可見到的福鼎大白茶古樹。
明清之際,福鼎當(dāng)?shù)夭枞~生產(chǎn)、品飲茶葉已相當(dāng)普遍。
清朝“五口通商”前后的福鼎茶業(yè)
清康熙四十六年福鼎桐山西園高光重撰寫的《自述遭遇狀》:“此處米不甚貴,但身無余貲,將婢賣與溫州陳平甫,得價十四兩,恐坐食罄空,留半赍至泰順、柘洋買茶,復(fù)由泰順發(fā)至瑞安。不想茶無人兌,屯主人家……林周生表兄從瑞安至余家,同至石山,說‘前年茶,賊未之搶,是主家私賣了?!嗤苌商╉樃叭鸢才c取,主家貧不能還,訴之官,僅得銀五兩……”這份是作者親歷、親聞、親見的文史資料,內(nèi)容主要描述在清初兵荒馬亂的日子里,一位秀才的回憶錄,涉及到買賣茶葉,尤顯珍貴。
《福寧府志》載:“茶,郡治俱有,佳者福鼎白琳……?!鼻迩¢g的地方府志明確了白琳作為茶葉重鎮(zhèn)的地位。
根據(jù)一些零星的史料,茶葉在五口通商前的貿(mào)易,有的通過沙埕港走私的,有的由挑工分別挑至福州或溫州銷售,也有的自身消費。
五口通商之后,茶葉貿(mào)易便直線上升。
《福鼎縣鄉(xiāng)土志》載:“白、紅、綠三宗,白茶歲二千箱有奇,紅茶歲兩萬箱有奇,俱由船運福州銷售。綠茶歲三千零擔(dān),水陸并運,銷福州三分之一,上海三分之二。紅茶粗者亦有遠銷上海?!边@部地方文獻詳細記載白茶和紅茶全部由船運到福州銷售,綠茶和等級較差的紅茶銷往上海。